〔内容提要〕政策规制的透明与否、确定与否,是影响投资者风险主观认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综合分析市场需求潜力、劳动力资源和价格、企业税负及运营成本、市场期望及地缘政治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弥补各种短板。同时,注重为投资者提供更透明、更详备的信息服务支持体系,注重向新兴产业、业态提供优质法治规范,瞄准制度创新,推出切实举措。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世界银行把营商环境界定为开办企业、获得建筑许可、获得电力、注册产权、获得信贷、保护小投资者、纳税、国际贸易、合同执行和破产清算等方面,并进一步细化为多个指标。上海除了要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外,还要形成全球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并在2035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营商环境的新突破,打造更具优势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关乎这一历史性转型的成效,关乎上海的发展全局。
对标“最高最好”,有哪些不足
所谓营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经贸制度体系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程度。其实质是行政监管和制度体系的开放度,以及对于经贸活动的便利性影响。营商环境不仅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能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现代化乃至文明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没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就没有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综合竞争力。
在全球范围内,改善营商环境是大趋势。例如,以20天内开办一家新企业为标准,2005年全球只有41 个国家可以做到,而到2016 年就有130个国家实现了这一目标。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机会》统计,2017年有119个经济体进行了264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同时,中国“开办企业便利度”的排名也有较大的前移。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并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上海提出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的目标。所谓新高地,就是要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简政放权、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力度。特别是,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政府简政放权、探索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总体上,我们离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世界银行的相关评估中,2016年上海的平均得分为63.38(满分100分),低于东亚城市的平均水平。那么,上海到底存在哪些不足?
一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这导致市场活力不足,从而成为制约深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研究显示,在企业资源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
三是行政审批仍有改进余地。已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 含金量” 不是特别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一些审批事项名义上取消,但还是会在其他方面改头换面出现,或以“备案”之名行审批之实。同时,办理同一商事事项存在各区审核口径不统一、公开资料未要求实际上却另有要求等情况,导致申请人反复“跑腿”。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存在改进空间。仅就原则而言,政府部门管不好、效率低的事项,有必要积极引入多种资源和机制。
五是政府部门管控能力总体上强于服务能力。特别是,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主动意识以及相关制度供给能力较弱。
瞄准制度创新,推出切实举措
营商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并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
1. 健全营商投资规制体系,提升法治化水平。
营商环境涉及城市结构、法治体制机制、城市国际化水准等诸多领域和诸多问题。按照面向全球的开放性、透明性要求来推进经贸营运新布局,建立稳定规范、可预见、透明度高的法规体系,是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层级的重要方面。
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经济学家马克维茨认为,降低风险意味着收益。其中,政策规制的透明与否、确定与否,是影响投资者风险主观认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综合分析市场需求潜力、劳动力资源和价格、企业税负及运营成本、市场期望及地缘政治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弥补各种短板。要全面清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凡是同国家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 应限期废止或修订。除少数准入特别管理的领域外,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等应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同时,注重为投资者提供更透明、更详备的信息服务支持体系,注重向新兴产业、业态提供优质法治规范,实施“流程再造”。
2. 完善“负面清单”模式,推行“自贸区逻辑”普遍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1+3+7”的自贸试验区“雁阵格局”,构成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动力。上海作为首个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应加快与全球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对接,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位置,为新时代加快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要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减缩“负面清单”,使其更合乎世界通行惯例。要围绕开放水平“最高”这个目标,推进服务贸易开放,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块。要扩大敏感行业的开放,如鼓励跨境金融开放、跨境电商开放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更大区域范围推行“自贸区逻辑”的普遍化。例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提供金融连接端制度平台;在亚太自贸区框架下,提供营运试验区制度平台等。
3.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简政放权是个历史性命题,贯穿于国家治理各个阶段,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只有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才是政府的事。具体来看,在优化营商环境问题上,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网上全程办理事务的落地,进一步健全网上审批流程,不断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要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让审批相对人得到切实的便利和实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4. 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放”要更彻底、更到位。凡市场能自行调节的就放给市场,凡是社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就放给社会,凡是基层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就放给基层。“管”要更科学、更高效。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审批为特例,探索“ 互联网+ 监管”模式。对市场、企业、社会的“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服务”要更包容、更及时。要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同时,要改革政府考核评价机制,让市场主体作评判,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5.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制度供给能力。
制度变革是重要的“发动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上海的发展质量,取决于制度创新的强度和制度供给的质量。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建立更为开放的制度框架,以制度供给、创新驱动推进发展动力转换。
(作者为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东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