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效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措施配套集成



陈义生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为”要求,推动“放管服”改革措施配套集成,形成“1+1>2”叠加效应,以权力“减法”和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效。

精准协同放权,突出“稳准狠”、注重“全链条”、克服“单打一”,坚持应放尽放,放准放实放到位

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在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先后7次清理273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无法律法规依据、部门自行设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精简56.3%;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极大地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

深入推进投资审批改革。全面梳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投资审批事项,缩减审批范围,审批事项减少20%左右。取消水泥等15类项目核准,将风电站核准等14类项目核准权下放市、县,将环境影响评价等事项由核准或审批前完成改为开工前完成。目前,单个项目备案办理时间平均为3天,比规定时间(10天)少7天,有效拓展了投资空间。

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三十五证合一”改革,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同时持续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以“减证”促“简政”,营造便利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持续推进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先后取消煤炭生产许可、煤炭经营资格许可等生产服务许可证、经营许可证。

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严格落实收费基金政策,累计取消、停征、免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08项,每年减轻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物流、融资等负担77亿元。全面清理规范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幅减少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由51项减少合并为15项,其中涉企收费由10项减少合并为6项。加强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对各项清费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确保普遍性降费政策落地生根。

削减职业资格认定。先后分七批取消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70%以上。全面清理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证、上岗证和资质证等。全省现无自行设置职业资格,无违法违规开展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活动。

“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动力。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454.83万户,居全国第6位、中部六省第1位;市场主体增速由上年同期全国第25位跃居第3位。

转变监管方式,突出“整体性”、注重“规范化”、克服“散乱软”,坚持综合治理,敢管会管管到位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省政府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涉及省政府35个单位、245项抽查事项。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随机抽查监管的有效形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分类制定操作性强的后续监管办法和具体措施;对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加强上下沟通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管理脱节。

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正式上线运行,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和运用管理暂行办法,49个部门与省工商局实现了涉企信息共享,归集信息近497万条。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开通运行,“12358”价格监管平台建成183个四级联网坐席,居全国第二位。

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实施巨额惩罚性赔偿、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库,对违法市场主体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进一步营造公平营商环境。目前,全省累计录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48.9万条、市场主体29.25万户,4380个“老赖”被限制法定代表人资格。

稳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分散在交通运输系统5个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由一个机构承担,实现高速、干线、农村公路执法一体化;选择洛阳、孟州等12个市县作为试点,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领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多帽合一”;积极推进商务、城市管理、文化市场、卫生计生等行业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任性、标准不一等问题。

优化政务服务,突出“好办事”、注重“办好事”、克服“办事难”,坚持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政务专有云、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大厅初步建成,网上行政审批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国家平台贯通,实现非涉密投资项目和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依责监管、全程监察”。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运行,与全省18个省辖市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医药集中采购等进入统一平台交易。

清理繁文缛节和无谓证明。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梳理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所需证明材料和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坚决杜绝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公用事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水电气热报装时限压缩30%以上,不动产一般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抵押登记不超过10个工作日。

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选择省政府3个新组建部门、4个省辖市(郑州、鹤壁、焦作、漯河)和10个省直管县(市)开展试点,从审批要素、审批流程、裁量准则、服务方式等四个方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并将试点进一步扩大到52 个市县,以标准化促规范化,有效提升了行政审批服务效率。

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行政(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企业或群众“进一个门、办各种事”。不少县(区)还在村级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选择济源市、长垣县等8个县(市)围绕就业创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户籍管理、医疗卫生、涉农补贴、城市综合执法、养老服务等8个领域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全面提升基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推动集成改革, 突出“ 一体化”、注重“协同性”、克服“碎片化”,形成叠加效应,打造改革高地

2017年5月以来,河南认真落实国务院“五个为”要求,强化全局理念和系统思维,以国家战略平台和改革示范区为试点,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集成配套、协同实施,打造“放管服”改革新高地,以制度创新引领带动全省“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在自贸区构建“五大体系”,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施“审批制—备案制—承诺制—登记制”改革,审批事项能简则简、审批事权能放则放。实行企业登记“零见面”,探索推行“网上办”“就近办”“及时办”和“网点代办”“同城联办”等多元化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商事便利、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政务服务环境,带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监管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推广“智慧通关”监管服务模式,推动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体系建设,深化分线管理模式,优化查验放行模式,缩短检验检疫放行时间,做到严进快办、严进快转、严进快出。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体系,从机制、监管和技术角度构建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和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有效服务自贸区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领域的法律服务,完善仲裁机制,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化解自贸区内各类主体的纠纷矛盾。加快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国际国内集疏运配网络体系,探索郑州和国外重要枢纽城市协同联动的国内国外“双枢纽”发展模式,建设全国快递中转集散中心。建设“一单制”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路运输为一体,在多式联运经营人、站场建设与设备配备、规则体系、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瞄准“五个最优”,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最优审批服务环境。重点是推行一个部门管审批、审批层级一体化、一站式中介服务、容缺受理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打造最优投资服务环境。建立“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统一验收”机制,实行“一门受理、集中实施、限时办结”,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联合评估、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减少企业负担。打造最优双创服务环境。实行“证照联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着力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问题。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使新生市场主体更加快捷便利地进入市场。打造最优监管服务环境。建立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以综合行政执法为支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制度链为保障的更严格、更有效的监管体系。打造最优政务服务环境。统筹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以及城市信息化网络综合管理等所有网上服务平台,让政务服务更加高效、透明,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管理法治化,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成全省改革的“排头兵”“新高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沪ICP备案09027789号
             地址:上海市高安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