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为探索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镇级行政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金山区在朱泾镇镇级体制改革试点中,积极探索镇级“一办六组”管理指挥、协调服务的运行机制,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新模式,确保行政执行畅通、快捷高效运转。
改革背景
2015 年,上海市委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金山区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以镇为主,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镇级体制改革成为最迫切的需求。2016年 6月,金山区召开深化朱泾镇体制改革动员部署会,拉开了本区镇级体制改革的大幕,各项改革进入初步落实阶段。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金山区对朱泾镇政府职能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确定镇党委政府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基层建设四方面的职能;对机构重新进行“三定”,通过整合、撤销、更名,使镇级机构设置更为规范、合理;将原为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房管所、水务站机构下沉、职责下放,实行“镇属、镇管、镇用”;规土所实行“区属、镇管、镇用”;撤销镇城镇建设事务中心 (市容所)、房管所,整合组建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
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要求,在朱泾镇探索实行“一办六组”模块式管理、扁平化运行机制,使镇党委、政府能够掌握较大的社会治理幅度,管理权限较为集中,统筹和灵活运用各部门的资源,发挥基层自主优势,达到社会治理目的。
组织架构
按照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设计思路,架构“一办六组”运行机制。“一办”,即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办公室,由镇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全面统筹协调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下设督导组,负责“一办”与六个工作组之间的督导、联络、协调等工作。
“六组”,即经济发展工作组、公共管理工作组、公共服务工作组、公共安全工作组、三农建设工作组、基层党建工作组。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根据职能编入各组。
经济发展工作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镇经济发展工作的规划、协调、推进、服务。
公共管理工作组,由分管政法副书记任组长,负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规,计划、实施、推进镇公共事业、公共资源管理工作。
公共服务工作组,由分管党建副书记任组长,通过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投入,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
公共安全工作组,由分管政法副书记任组长,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稳定等工作职 责 , 维 护 社 会 公 共 安 全 , 保 障 公 民 合 法 权益。
三农建设工作组,由分管党建副书记任组长,负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基层党建工作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负责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强化党员管理。
通过搭建“一办六组”的组织架构,形成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总牵头,分管领导分级抓的党建、经济、社会、维稳、城建、农村等条线一抓到底的管理模式。各组职责分工明确,职能界定清晰,有效避免职能交叉、界定不清的问题。

机制运行模式
1.“一办六组”之间形成机制运行“大闭环”。在“一办六组”整个运行机制中,由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为总牵头,以督导组为枢纽,构建“条与条、条与块、块与块”处置具体问题的核心层,实现“一办六组”信息收集-分流交办-执行处置-日常督办-信息反馈-督查考核的“大闭环”。
2. 工作组内部形成工作联动“小闭环”。在六个工作组内部,明确牵头部门,由其进行指挥协调,建立明晰统一的协调指挥工作流程,形成管理层面日常联系、一线人员密切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构筑各工作组内部信息收集-分流交办-执行处置-日常督办-信息反馈-督查考核的“小闭环”。
机制调整情况
1.整合力量,厘清权责。针对镇日常管理服务事项,“一办六组”运行机制打破了传统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的界限,按职能相近原则,将原有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镇属企业进行职能分类、整合重组,构建朱泾镇联勤联动运行机制框架,以模块化的管理来解决部门或单位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或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问题。
2.优化资源,统筹管理。在整合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镇属企业的同时,打破身份界限,创新用人管理;以统一使用、分类管理为原则,不受行政、事业编制身份限制;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实行“竞争上岗、统一使用”;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
3.明确任务,协调推进。围绕朱泾镇党委、政府 2017 年度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六个工作组在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办公室的指挥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推进。公共管理工作组主抓“五违四必”区域环境整治工作;三农建设工作组主抓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公共服务工作组主抓国家卫生镇复审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组主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建服务站点建设等。各工作组内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合理分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强化督导力量,督导组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党政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六组”各明确联络员 1名担任组员,并抽调人员专职开展督导组工作。完善督导职责,督导组对六个工作组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办,汇总、分析遇到的工作问题,根据实际进行工作再分流,避免中间环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机制运行成效
“一办六组”模块式管理扁平化的操作模式,由原来四级管理改革到三级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降低流转消耗,能尽快将区级层面的工作意图和工作要求传递到具体执行部门,能尽快在镇内部落实工作责任、聚集工作力量、执行工作任务。扁平化的机构设置使镇党委、政府具有较大的社会治理幅度,管理权限较为集中,能够统筹和灵活运用各部门的资源,充分发挥基层自主优势,达到行政管理目的。
原先的工作模式,遇到一项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的,需要多个分管领导、多个机关科室共同参与协调沟通。“一办六组”工作模式,减少了工作层级,一项工作一般在一个工作组内协调沟通,且由组内牵头部门负责督办,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案例一:“破墙开门”整治工作。
改革前:居委会发现社区内居民有“破墙开门”违法现象后,上报镇相关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上报区城管大队,由城管大队派单至相应的城管中队开展工作,开具整改通知书等,整改期限到期后,反馈至镇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再反馈至居委会。根据整改需要,还需联系区住房管理部门等,以及镇属相关企业配合开展。
改革后:根据职责分工,由公共管理工作组负责事项工作。组内,以城管中队为牵头部门,联合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对“破墙开门”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组外,督导组协调居委会、物业等其他工作组成员共同参与。各部门分工合作落实具体措施:由城管中队向违法业主开具整改通知书;由居委会进行宣传教育、沟通交流、发放业主意见征询表;由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物业发出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一办六组”运行机制使镇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更为紧密、灵活,联勤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部门合力配合,使执法实效达到了最大化。
案例二:危旧房改造工作。
改革前:镇住房所把文件转发给镇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请示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意见,然后召开相关部门、事业单位、居委会、物业的沟通协调会,将相关工作分配下去。工作推进过程中,由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协调各部门处理各类复杂问题,机关职能科室负责工作情况的跟踪。
改革后:危房改造工作由公共管理工作组直接负责,由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牵头,联系区住宅建设发展中心,牵头新泾物业做好危旧房修缮项目年度计划,并时刻关注工程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落实各类具体问题。对于居民来信、来访和投诉的由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直接回复,避免了以前因各自回复而造成的政策口径不一致,减少了居民的重复信访。
“一办六组”运行机制将行政权力下放到直接承担工作的部门,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部门自主权和工作活力,推动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案例三:公共设施维护。
改革前:公共设施分布广,种类多,各部门各管一段,单打独斗,存在资源分散、力量薄弱、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措施落实缺乏有效管控,工作成效和效率难以提升。
改革后:由网格化管理中心牵头,负责协调、督促公共管理工作组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和治理,并通过案件派单和跟进、实地了解和走访公共设施修复情况,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落实督办责任,明确职责和时间节点,使问题、矛盾发现和处理的关口前移;二是实现了由“单一”向“协同”的转变,实行网格化管理中心牵头,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分工协作机制;三是实现了由“分散”向“统筹”的转变,实现网格化管理中心统筹网格内、网格间各类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服务资源。
“一办六组”运行机制,构建了两级督办机制,将工作执行的督办权责下放给牵头部门,能够集中各类资源协同开展工作,使工作具体落实的成效和效率得到保障。
在朱泾镇探索实行的“一办六组”运行机制,为镇级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下一步,金山区将继续先行先试、边行边试,一方面,强化机制运行保障,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强化区级层面制度保障,理顺条块关系,规范职能下沉,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保障。